事件:
5 月24 日,公司发布公告,中标绿色储能技术研究院500MWh储能电站项目,预计中标金额约15 亿元。
主要观点:
1.15 亿大单提供业绩强有力支撑
公司本次中标的储能项目总容量为500MWh,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单次储能采购项目之一。若以3000 元/kWh 的锂电池储能系统价格计算,本次储能项目的中标金额约15 亿元,约占公司2016年营收规模的47%。储能电站建设周期一般较短,在两三个月内便可完成施工,因此本次大规模订单有望为公司2017 年业绩高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实际上,公司2016 年便为绿色储能技术研究院提供储能项目EPC建设,当时项目金额953 万元,占2016 年营收规模0.3%。公司负责建成的国内第一个商业锂电池储能项目佛山力源用电侧储能项目长期运行稳定,电池充放电深度达90~95%,系统效率约90%,通过峰谷差价套利、减少需量电费、响应补贴等方式获得盈利,月收益约6~7 万元,运营商的盈利性已进行过充分验证。而且,作为首批项目工程标准非常高,项目交期进度紧张,施工期限仅45天,对储能建设厂商而言是极为严格的考验。此次绿色储能技术研究院位公司再放大单,正是对公司储能系统的性能和运营成本优势做出的绝佳证明。
2.背靠上能电力,享受300 亿大蛋糕
本次项目的招标人绿色储能研究院是上能电力旗下控股企业。2016 年6 月,上能电力便宣布将依托绿色储能研究院,在未来五年内在全国投资建设一万个储能电站项目,总投资额达300 亿元。本次公司中标500MWh 大单,表明了该宏大的储能电站项目计划迈出了实质性一步。随着上能电力储能电站计划持续推进,以及海内外其他客户诸多项目陆续落地,公司未来储能订单有望纷至沓来,长期布局的储能业务将进入业绩快速兑换周期。
3.具备锂电储能独到优势,积极抢占行业风口
公司储能产品线完备,有效整合了储能锂电池、PCS(双向变流器)、BMS(电池管理系统)、EMS(能量调度系统)等核心技术,在产品质量、成本和效率等方面具备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已有储能项目建设规模将近300MWh。公司充分发挥传统配用电业务与国网、电力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优势,对于储能在调频、AGC控制等大规模电网级应用拥有深刻的理解,不断开发储能系统在电网领域应用价值,并在实时调控和优化运行微网和独立电网方面拥有丰富。同时,公司在工商业用户侧领域,通过削峰填谷参与电网调峰,并在工商业领域通过需量调度控制为终端电力用户大幅降低用电成本,是国内唯一一家在电网级、商用级和户用级三大领域拥有大规模储能项目商业化实践经验的企业。随着储能商业化项目经济性的不断提升,未来公司还有望进一步切入储能运营领域,形成完备的智慧储能产业链。
4.3 万公里门槛加剧行业分化,新能源汽车运营优势尽显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通过“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运营―充电桩生产及运营”的纵向产业链优势,从充电场站运营延伸至新能源物流车运营、新能源大巴车运营和乘用车分时租赁横向布局,形成了车桩一体的新能源汽车运营的生态体系。
在应对3万公里的新能源汽车运营补贴里程门槛上,公司显现出了强大的运营优势。以地上铁物流车(公司占44%股权)为例,公司通过与充电站结合布局多个批量运送中心,打穿传统物流局限,形成业务叠加化、物流公交化和社区管道化的独特优势,并借助公司充电网络确保车辆安全行驶和充电,实现电动物流车运营的平台优势和经济优势(同传统物流车相比节约50%以上运送成本),预计平均可在8-11个月内达到3万公里的补贴门槛。公司计划2017年电动客车和电动物流车将继续大幅增加1000辆和10000辆,在公司强大的运营优势下,必定具备庞大的车厂客户基础和强势议价能力,保障电动车运营的盈利能力。随着公司车辆数量的放量,新能源汽车运营业务经济效应将快速显现,同时,在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基数下,公司充电桩运营业务亦将迎来业绩兑现。
结论:
我们认为公司以储能和车桩联营为主的新能源业务具备极强爆发能力,有望支撑公司业绩实现翻倍增长。预计公司2016-2018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3.4 亿元、59.0 亿元和73.8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5.3 亿元、7.4 亿元和9.6 亿元,EPS 分别为0.38 元0.53 元和0.68 元,对应PE 分别为22.4、16.1 和12.4,维持公司“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储能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运营效益不及预期。
更多精彩大盘资讯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