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7.45 亿元,同比+54.3%;实现归母净利润3.86 亿元,同比+56.8%,落在此前业绩预告区间峰值,符合市场预期。公司单季度收入、利润均创下历史新高,我们预计系因各大产品线产能爬坡,核心新能源客户产销两旺。公司作为国内优质、稀缺的平台型零部件供应商,成功与下游战略客户拓展Tier 0.5 级合作模式,减震降噪、轻量化底盘等领域积累深厚,汽车电子、热管理、一体铸造和空气悬架等新业务突破显著,未来增长强劲,维持公司2022/23/24 年EPS 预测1.54/2.15 /2.68 元;考虑到公司智能电动产品在手订单充沛,未来3 年业绩CAGR 有望达到43%,给予公司2022年40xPE 的估值,维持目标价62 元,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1Q22 业绩符合市场预期,单季度收入、利润创历史新高。4 月21 日公司发布公告,1Q22 实现营收37.45 亿元,同比+54.3%;实现归母净利润3.86 亿元,同比+56.8%。公司单季营收超出此前业绩预告区间,归母净利润创历史新高,落在此前业绩预告区间峰值,符合市场预期。公司业绩快速增长,主要系公司前瞻性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机会,大幅提升配套核心客户的单车价值量所致。公司客户拓展顺利,除核心客户外,公司积极拓展Rivian、Lucid、华为、金康、高合、小米、理想等国内外创新车企客户,单车配套价值有望随合作进一步提升。公司基于底盘底层能力积累,在空气悬挂、线控转向、电子膨胀阀等核心总成及零部件方面积极投入研发。我们认为,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公司在智能电动汽车客户拓展方面稳步推进,业务成长增加新动能。
毛利率环比提升,经营效率体现。2022 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毛利率20.8%,同比-1.2pcts,环比+3.2pcts,毛利率有所改善,主要系因公司核心竞争力强,产品价格传导顺利;实现费用率7.9%,同比-1.2pcts,环比-0.6pct,其中销售费用率为1.4%,同比-0.2pct,环比-0.2pct;管理费用率为2.5%,同比-0.5pct,环比+0.3pct,主要系本期管理人员增加,薪酬增加所致;研发费用率为4.1%,同比-0.5pct,环比持平;财务费用率为0.1%,同比持平,环比-0.7pct。在一季度汽车行业缺芯、原材料成本和运费处于高位等不利因素下,公司的费用管控表现较为亮眼,体现了公司卓越的经营效率。
加码轻量化底盘,定增发力拓展客户。2021 年12 月30 日,公司公开发行可转债申请被证监会受理,拟募集不超过25 亿元全部投资于宁波杭州湾新区四期土地的轻量化底盘系统建设项目(年产150 万套)及宁波杭州湾新区五期土地的轻量化底盘系统建设项目(年产330 万套)。此外,公司拟在重庆设立全资子公司,投资15 亿元分期建设新能源汽车各产品线生产基地,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底盘系统暨内饰隔音件系统生产基地。公司在轻量化底盘业务方面频频扩产,订单层面能够满足更多的新能源客户,在轻量化底盘的技术上也能够巩固其行业地位,以便提前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平台型零部件公司典范,产品品类不断拓展。公司作为平台型零部件公司,在原有汽车内饰、隔音及减震产品基础上,持续前瞻布局轻量化、电动化和智能化赛道,不断拓展公司的行业竞争优势,其中公司为电动皮卡品牌RIVIAN 配套的单车价值达11000 元。此外,公司依托研发IBS 智能刹车系统所积累的电控及精密制造的能力,成功研发集成式热泵总成、电子膨胀阀和电子水阀等产品,热管理总成开始深度配套新能源核心客户,单车价值量接近3000 元。依托在线控制动研发过程中形成的机械、电控、软件能力以及底盘调校能力,结合公司在橡胶方面和真空泵方面的多年经验积累,公司迅速开发空气悬架系统项目,单车配套5000-10000 元,在汽车消费升级的时代,具备很大的市场空间。在 智能化领域,公司已具备为客户提供IBS+EPS 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能力,大幅减少主机厂的研发匹配工作量,预计将于今年量产,为客户提供更多增量价值。
风险因素:汽车销量不及预期;特斯拉销量不及预期;国内新势力客户产品拓展不及预期。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国内优质、稀缺的平台型零部件供应商,成功与下游战略客户拓展Tier 0.5 级合作模式,减震降噪、轻量化底盘等领域积累深厚,汽车电子、热管理、一体铸造和空气悬架等新业务突破显著,未来增长强劲,维持公司2022/23/24 年EPS 预测1.54/2.15/2.68 元;考虑到公司智能电动产品在手订单充沛,未来3 年业绩CAGR 有望达到43%,给予公司2022 年40xPE 的估值,维持目标价62 元,维持“买入”评级。
更多精彩大盘资讯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