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惊天大案!味千拉面CFO七年盗取公司2600万港元,原因竟是买奢侈品减压...疯狂的背后有啥隐情?
什么是监守自盗?港股上市公司味千(中国)(0538.HK)给大伙儿上了一课。
据报道,4月16日,味千拉面前首席财务官刘家豪涉嫌挪用公司公款案迎来最终判罚,被告承认7项盗窃罪,被判监6年8个月。
据悉,刘家豪在7年间以可擦式原子笔擅改180张公司支票,不当盗取公司约2600万港元。
而刘家豪挪用公款和缺钱无关,动机竟是因为患了抑郁症用公司公款狂买奢侈品。
因患抑郁症挪用公款买奢侈品
他被判了80个月
刘家豪出生于1975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取得会计学士学位。
其在审计、财务及商业咨询方面拥有约超过10年的经验,曾在德勤·关黄陈方会计师行及一些香港上市公司任职。
2007年,刘家豪入职味千,并自2008年起担任味千(中国)首席财务官,还身兼多家子公司秘书一职,可以说是一位在味千工作10年的老员工了。
那么他是怎么违规操作的呢?
刘家豪一般填好支票抬头及金额后,便拿给味千执行董事潘嘉闻签署,但刘家豪自2013年起一直要求潘嘉闻签署额外支票,声称为员工的强积金供款。
刘家豪2018年主动向潘嘉闻表示,自己以可擦式原子笔擅改公司支票的方式,已盗取公司逾1000万港元,然后指自己有精神病需申请一周病假,公司经调查后发现被盗款项逾2652万港元,刘家豪在2018年12月14日被公司革职。
辩方求情时表示,被告为注册会计师,与妻子育有1子1女。案发时因工作压力患有抑郁症,解决方法为购买奢侈品以减压,根据精神科医生诊断,他患有躁狂抑郁症,但情况逐渐改善。被告自知患病并非犯案的借口,亦知自己做错事。他透过擅改支票形式不当取得逾2650万港元,扣除其近66万港元薪金后,刘家豪不当挪用公款共2586万港元,自白后自愿连本带利息,向公司赔偿约2904万港元,当中包括涉案核数费用及律师费用。
2019年,味千(中国)年报显示,报告期内集团的其他收入达到约人民币1.3亿元,同比上升约34.3%,主要原因正是收取刘家豪赔偿所致。
内忧外患的味千:
巨额亏损,“千店计划”再泡汤
味千拉面1968年创始于日本。
1996年,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潘慰将其引入香港及内地,并先后取得该品牌在香港、澳门及内地的永久经营权。
2007年3月30日,味千(中国)成功于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境外上市的餐饮连锁公司。
而其创始人潘慰也从2008年开始连续4年成为胡润餐饮富豪榜首富,并获得“拉面女王”的称号。
刘家豪任职期间,正是味千发展的黄金时期,营收从2007年的10亿发展到2011年的30亿。
随后,味千遭遇了“骨汤门”、投资百度外卖失利等一系列负面事件,业绩颓势开始显现。
而从消费者层面来看,许多顾客抱怨味千拉面的产品太贵、性价比低,一碗面条要卖48元甚至更高。
受这些因素影响,味千拉面的门店数量正在大幅缩水,翻台率也开始急剧下降。
在鼎盛阶段的2010年,味千拉面拥有门店508家,彼时,它还曾公开了一项“千店计划”,预计在国内用五年时间实现1000家店面的目标。然而,直到2019年,味千拉面的门店数只有799家,2020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又关闭了大量门店,如今五年时间已到,味千拉面“千店计划”仍未实现。
但这些却没有阻挡刘家豪挪用公款的脚步。
根据2019年3月调查的数据,刘家豪每次挪用都是百万起步,刚开始还是100万左右,到了后两年直接500万起。
法官李运腾指出,本案涉及严重违反诚信,被告成功瞒天过海后变得更贪心及大胆,盗取金额一年比一年多,但如果被告3年前没有自白,或许能继续掩人耳目,可见其自愿承担刑责的勇气,故总共给予被告55%刑期扣减,终判被告监禁80个月(6年零8个月)。
在味千如此低谷的时期,“十年老臣”的背叛,可谓是雪上加霜!
3月26日,味千(中国)公布了2020年全年(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业绩,期内公司营业额同比减少29%至18.2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亏损7786.8万元,而上年同期的净利润为1.56亿元,由盈转亏。
财报显示,2020年味千拉面集中将经营表现不尽理想的门店关闭,并采取稳健的开店策略。截至2020年12月31日,味千拉面拥有快速休闲连锁餐厅722间,较上年同期的799间减少了77间。
截至今日(4月20日)收盘,味千中国每股报1.34港元,较其历史高点已下挫90%,总市值仅为14.63亿港元。
可怕的忧郁症
本案中,刘家豪对于自己疯狂举动,给出的解释是身患忧郁症导致的。
那么忧郁症究竟有多可怕呢?
近日,一则“马丽曾患抑郁症”的消息登上热搜,一时间引起热议。
网友们纷纷表示“心疼”,更有网友表示不敢相信马丽作为喜剧演员,在公众面前一向大大咧咧,居然也患过抑郁症。
马丽在接受采访时,坦承曾经抑郁过。她表示自己大概抑郁了一年多的时间,马丽说:“我是一个喜剧演员,我要把快乐带给你们,但是私底下的我,也很痛苦。我曾经抑郁过,我抑郁的时候,不想跟任何人讲话。”
事实上,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已成为人类第二大杀手、世界第四大疾病。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剧,心理行为异常和精神障碍患者逐渐增多。抑郁症、焦虑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抑郁症发病率约为6%。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是明显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
但我国对抑郁症的医疗防治还处在识别率低的局面,地级市以上的医院对其识别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而且,同时,抑郁症的发病已开始出现低龄(大学,乃至中小学生群体)化趋势。
2019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等在《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研究文章,对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患病率数据进行了报告。报告指出,在中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9%,12个月患病率为3.6%。根据这个数据估算,到当前为止,中国有超过9500万的抑郁症患者。此外,报告还从性别、年龄、地域、复发情况及治疗方法等多个维度对患者群体进行了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我国女性患者占据了总数的六成以上,比男性患者比例高出三成。除此之外,女性患者在通过身边亲友、病友社群、各种社交渠道上分享和主动寻求治疗的意愿也比男性患者高。
年龄方面,由于面临工作、家庭、生活多方面的压力,上班族患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数据显示,35岁至64岁之间患者比例达到67%,是抑郁症患者的主流人群。不过低龄患者通过搜索引擎等渠道对抑郁症的了解意愿正在高速增加,存在患者低龄化的趋势和隐患。
分地域看,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中,有近一半生活在东南亚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包括印度和中国。
那么面对忧郁症患者,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呢?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更多精彩大盘资讯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