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体系完备的锂电材料生产龙头
公司立足环保和循环概念,深耕废弃拆解和资源回收业务,目前已经布局形成较为完整的废旧电池与动力电池和钴镍钨等稀贵金属回收产业链,同时拥有世界领先的电子废物与报废汽车循环利用基地。公司依托完备的回收体系,做大锂电正极材料规模,“城市矿山+新能源材料”上下一体化结构为盈利提供了保障。目前新能源电池材料已成为公司核心业务,受益行业景气持续增长;废弃回收蓝海持续拓宽,作为环保先行者优势显着。
锂电正极材料产能增长,全产业链盈利保障
公司实施“电池回收―原料再造―材料再造―电池包再造―新能源汽车服务”的产业链建设,以荆门为中心,17 年初三元前驱体NCA 和NCM 产品主要有凯力克、余姚基地、荆门三个生产基地,产能共2 万吨;四氧化三钴产能1.2 万吨,正极材料产能约1.2 万吨。长期来看,到2020 年前公司预计增加前驱体产能6 万吨,正极材料产能3 万吨,行业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同时,锂电材料的上游钴、镍等金属部分可以从回收体系中获取,并且钴原料与嘉能可签订稳定长单,原料来源和成本水平有保证。
新能源有望长期景气,后续钴价受益需求拉动
根据USGS 和我们的初步测算,17 年钴供需处在偏过剩阶段,而2019 年前铜钴新增产能有限,且当前3C 智能化已成趋势,双电芯和多电芯应用已经启程;三元动力电池和储能两个产业未来有望长期增长,3C(电池扩容)、新能源和储能有望保证 17-19 年需求增速6%以上。2017-2019 年钴供需格局有望持续改善,至2019 年,全球钴供应短缺有望达到1 万吨左右,进而钴的上涨仍可持续。
回收行业规范化推进,蓝海挖掘有机可乘
国内废弃物回收市场规模较大,如汽车、电器、电池等用品需要定期更换,并可以回收产生多种商品。由于历史和技术原因,国内回收市场商业化程度一直远低于海外,但随着环保观念和政策力度的加强,行业逐渐步入规范化。16 年内公司共计处理报废车辆5.8 万余辆;超细钴粉国际与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20%与50%以上,超细镍粉为世界三大镍粉品牌之一。
价量有望继续增长,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公司持续拓展动力电池材料产能,同时钴和下游三元电池景气有望长期维持。假设17-19 年MB 钴价为25$/t,公司正极材料和前驱体产能如期释放,回收和废弃拆解业务稳定增长。我们预计17-19 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29.17、142.17、182.07 亿元,对应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5.99、7.01、9.17 亿元,EPS 为0.16、0.18、0.24 元。在同行业17 年PE 水平的基础上适当给予溢价,给予公司17 年PE50-55 倍,对应市值区间为299-329 亿元,目标价7.85-8.63 元,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钴镍等金属价格下跌;公司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废旧回收市场增长低于预期。
更多精彩大盘资讯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