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公司发布2021 年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97.2亿元,同比增长30.7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8.68 亿元,同比增长50.16%;基本每股收益0.5 元,同比增长85.19%。
业绩高增超预期,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97.2 亿元,同比增长30.76%,分季度看,2021Q1、Q2、Q3 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12.67%、3.32%、25.38%,Q3 单季度同比增速提升明显。期内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8.68 亿元,同比高增50.16%,整体业绩增速超预期,2021Q1、Q2、Q3 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38.55%、-29.05%、166.53%,Q3 业绩高增。期内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39.93%,少数股东损益同比增长15.93%,远低于去年同期增速水平187.44%。
期内公司净利率为2.32%,同比提升0.15 个pct,盈利水平略有提升。
资产减值大幅减少,地产业绩值得期待。2019-2020 年公司加大房地产业务资产减值计提,分别计提资产减值损失5.23 亿元和2.93 亿元。
2021 年前三季度,公司资产减值损失为0.22 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1.88 亿元。同时,公司房地产项目进入集中交付期,房地产业务有望保持较高的规模,2018-2020 年公司地产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32.60亿元、62.30 亿元和79.22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56%、90.88%和22.04%。
截止2020 年末,公司预收房款80.96 亿元,预计2021-2023 年房地产业务仍将保持较高水平的业绩贡献。
新签订单快速增长,结构优化成长可期。2020 年公司签合同627.34亿元,同比增长18.64%;2021 年前三季度公司新签合同562.16 亿元,同比增长24.68%,公司全年新签订单增长可期。同时,公司订单结构显著优化,高毛利的基建订单占比提高,低毛利的房建订单占比下降,基建订单占比维持在60%以上,2020Q1-Q3、2020 年和2021Q1-Q3 基建业务新签订单占比分别为60.82%、61.12%、62.865。公司新签订单增长提速,工程业务结构不断优化,有望带动公司营收快速增长和业绩的加速释放。
装配式建筑加速布局,新型业务发展提速。公司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业务,已经成功运营年产16 万立方预制构件的基地,2020 年实现了实现营业收入1.93 亿元,净利润0.37 亿元,新签合同2.23 亿元。根据公司公告,2020 年以来,公司加大了装配式建筑投资力度,吴山北城工业预制构件PC 基地、蚌埠嘉和工业预制构件PC 基地已经成功运营,吴山轨道交通管片基地、铜陵PC 构件基地、芜湖钢结构基地和淮北PC 构件基地正在积极建设中,预计到2022 末,公司装配式建筑有望新增产能41 万方。未来公司装配式建筑有望形成合肥为中心、以蚌埠为重点,形成“十字形”的装配式产业基地格局,打造形成面向长三角的装配式建筑基地产业化集群。同时公司积极布局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业务,围绕生态修复、园林景观等核心主业,努力打造全生态产业链,新型业务快速发展。
估值与投资建议:预计2021-2023 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84.36 亿元、805.69 亿元和916.95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1%、17.7%和13.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50 亿元、14.08 亿元和16.64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1.0%、22.4%和18.2%;EPS 分别为0.67 元、0.82 元和0.97 元;动态PE 分别为5.3 倍、4.3 倍和3.6 倍,动态PB 分别为0.8 倍、0.7 倍和0.6倍,估值优势明显。公司业务结构持续优化,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新签合同高速增长,装配式建筑有望崛起,未来业绩增长提速可期,维持公司“买入-A”评级,6 个月目标价4.90 元。
风险提示: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PPP 规范与整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回款不及预期,利率上行,房地产市场调控,业绩不及预期等。
更多精彩大盘资讯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