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2022 年8 月24 日,海泰新光发布2022 年半年报公司2022 上半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6亿元、0.80 亿元和0.73 亿元,增速分别为44.74%、35.80%、72.34%,EPS 为0.92 元。
简评
Q2 业绩略超预期,内窥镜业务收入增速超过50%2022 上半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6亿元、0.80 亿元和0.73 亿元,增速分别为44.74%、35.80%、72.34%,业绩略超预期:分业务来看,医用内窥镜器械收入为1.44 亿元(+55.01%),其中高清荧光内窥镜器械收入为1.20 亿元,同比增长51.91%,预计主要由于下游史赛克等客户的需求增加;光学产品收入为0.52 亿元,同比增长22.12%,主要得益于公司对国内新老客户的挖掘和维护,国内市场需求增加。上半年利润端增速低于收入端,主要系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同比减少1302 万元所致,剔除政府补贴影响因素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0%。
分地区来看,中国大陆收入为0.48 亿元(+71.24%),国外收入为1.48 亿元(+37.88%)。从单季度来看,Q2 单季度营收、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3 亿元、0.44 亿元和0.40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0.17%、34.86%和126.99%。
和史赛克合作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ODM 业务增长可期公司作为史赛克荧光硬镜新产品的核心部件供应商,一方面受益于史赛克荧光内窥镜的高增长,另一方面和史赛克正在进行下一代荧光内窥镜以及代工生产整机的合作,其中公司为史赛克研发的4K 荧光腹腔镜已经完成了研发和试生产过程,预计2022年下半年开始量产和发货,和史赛克的整机代工合作稳步推进。
同时未来合作范围有望从腹腔镜向其他内窥镜品类拓展。长期来看,公司和史赛克的合作有望多点开花、持续深化。
自主硬镜整机品牌放量可期,光学业务发展潜力较强公司积极推进自主硬镜整机品牌的研发,1080P 内窥镜系统和4K 荧光硬镜系统已在国内获批;自主创新的4K 荧光除雾系统正在进行注册审评,作为公司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磅产品,有望快速切入三级医院,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公司自主整机品牌建立了山东省内直销、省外经销的模式,采用先省内后省外的市场策略,围绕山东省内建立的七个营销中心覆盖大部分山东区县基层医院,目前已在山东省内投放了20 台左右的整机设备进行临床使用,有望通过临床的反馈持续打磨整机产品性能。同时公司携手国药器械成立合资子公司以打造微创外科领域平台,有望借助国药器械的渠道优势和品牌效应开拓市场。
光学业务领域,公司和丹纳赫集团旗下多家国际品牌公司在口腔、显微镜等产品上达成合作,未来发展潜力较强。生物识别领域的非接触式掌静脉识别模块已通过公安部产品检验检测,应用前景广阔。
发布股权激励计划,助力公司长期发展
8 月24 日,公司发布2022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向包括中层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人员以及公司其他骨干员工在内的123 人授予127 万股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42.87 元/股。业绩考核层面,公司对营业收入或归母净利润增长率进行考核,以2021 年营业收入或归母净利润为基数,2022-2024 年考核的目标增长率依次为40%、70%和110%,触发增长率依次为32%、56%和88%。
财务指标基本正常,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公司2022 年上半年销售毛利率为65.81%(+0.84pct),维持相对稳定水平。期间费用率为20.29%,同比降低7.03pct,其中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5.38%,预计主要系公司加大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的建设力度所致,销售费用率为3.37%,同比降低0.52pct;管理费用同比增长10.59%,预计主要系管理人员薪酬支出、修理费、管理用固定资产折旧增加等综合影响所致,管理费用率为9.13%,同比降低2.82pct,主要由于费用端增速低于收入端增速;财务费用率为-4.48%,同比下降3.81pct,预计主要系期末调汇产生的汇兑收益增加以及活期存款利息收入增加、借款利息支出减少所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6.19%,研发费用率为12.27%,同比增加0.12pct,主要用于胸腔镜、3D 腹腔镜、非接触式掌静脉模组及终端设备等新产品的研发。
盈利预测与估值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荧光硬镜上游厂商。短期来看,公司针对美国市场开发的4K 荧光腹腔镜已经完成试生产,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始有望贡献业绩增量。中长期来看,在和史赛克稳定合作并有望扩大合作范围、自主整机品牌逐步发力以及光学业务持续拓展应用领域等因素驱动下,公司业绩有望实现稳定增长。我们预计2022-2024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1、2.19 和2.81 亿元,增速分别为45.0%、28.0%和28.5%。以2022 年8月24 日收盘价(85.10 元)计算,2022-2024 年PE 分别为43、34、26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行业政策风险,地缘政治风险,新产品推广进度不及预期,市场竞争风险,新冠疫情风险,汇率波动风险
更多精彩大盘资讯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