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近期公司发布2020 年非公开发行A 股股票预案。
投资要点:
拟发行3.42 亿股,募资62.5 亿元,重点投向高镍项目。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发行前公司股本总数30%,即不超过342,378,457股,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2.5 亿元。投向如下:(1)年产4.5 万吨镍金属量高冰镍项目(拟投30 亿元),实施主体为公司持股比例70%的新设华科镍业印尼有限公司(筹);(2)年产5 万吨高镍型动力电池用三元前驱体材料项目(拟投13 亿元),实施主体为公司全资子公司华友新能源;(3)华友总部研究院建设项目(拟投3 亿元),实施主体为公司及子公司华友新能源;(4)补充流动资金(拟投16.5 亿元)。
公司实际控制人和员工参与非公开发行,提升公司管理和激励机制。
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对象为:(1)公司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募资2.32 亿元,参与人数不超过400 人,董监高认购比例不超过50.43%,解禁期为36 个月;(2)实际控制人陈雪华,在参与员工持股计划之外直接认购不超过1.8 亿元,合计不超过发行股份的2%,解禁期为18 个月;(3)不超过 33 名特定对象,拟募资53.38 亿元,解禁期为6 个月。
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为公司顺利扩产提供原材料保障。目前公司已投产和在建三元前驱体产能合计10 万吨/年,其中:全资拥有的三元前驱体产能5.5 万吨/年,该产能均已建成投产;与LG 化学和POSCO 合资建设的三元前驱体产能合计4.5 万吨/年,该产能目前正在建设或已进入产线调试、试生产阶段。未来三年,公司规划将全资拥有的三元前驱体产能提升至15 万吨/年以上,合资建设的三元前驱体产能提升至13 万吨/年以上。公司规划上述三元前驱体产能生产所需原料主要由公司自有产能供应,其中所需的镍金属量将超过10 万吨/年。本次募投项目中的年产4.5 万吨镍金属量高冰镍项目将较好地保障公司国内镍精炼业务和三元前驱体业务生产经营所需,有利于完善公司在镍原料端的产业链布局。
布局高镍符合锂电池技术路径发展趋势。公司目前在钴新材料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正在致力于在新能源锂电材料行业成为行业领导者。
由于钴的稀缺和价格昂贵,锂电池出现高镍化的发展趋势,未来镍资源及相关冶炼加工产能将在锂电材料产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三元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动力,而高镍三元材料在续航里程、能量密度和材料成本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高镍化已成为三元动力电池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动力电池高镍化的推进,镍在电池中的占比逐渐提高,硫酸镍在不同型号的三元前驱体成本占比为31-66%,其中高镍NCM811中硫酸镍成本可达到60%以上。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单车的硫酸镍使用量会大幅提升,锂电领域的镍资源需求量将呈现爆发式增长。而未来优质镍矿资源供应将逐渐减少, 镍资源的战略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紧抓行业发展机遇。公司依托垂直一体化产业链、钴新材料产能规模、在锂电新材料领域的多年技术研发积累和突破、先进的装备与品质管理、全球钴行业率先开展的负责任钴供应链管理体系等领先优势,先后获得了 LG 化学、POSCO、L&F、BASF、当升科技、巴莫科技、振华等正极材料生产企业的高度认可,进入到 LG 化学、SK、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全球头部动力电池的核心产业链,产品已开始大规模应用到大众 MEB 平台、雷诺日产联盟、沃尔沃、路虎捷豹等欧美高端电动汽车。2020 年一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和新能源汽车行业造成较大影响的不利形势下,公司三元前驱体销量同比增长 51%,公司还通过与 LG 化学、POSCO 成立 4 家合资公司方式开展深度产业合作。公司现有前驱体材料产能难以满足下游客户的未来需求,需要快速提高生产能力。鉴于前驱体材料产能从项目建设、产线调试至客户认证整个周期通常需要2 年左右时间,公司需要抓住行业快速发展机遇,提前布局相关产能,与下游龙头客户形成深度绑定关系。
政策持续友好,新能源汽车发展是新基建的重点。2019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减少4%,首次出现负增长。按照国家政策规划,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要达到700 万辆的目标,意味着未来几年要保持40%的增长率。同时,2020 年全球遭遇新冠病毒疫情冲击,对汽车销售打击较大,2020 年前4 个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降43.9%。
鉴于此,国家及时出台政策,将预定于2020 年内结束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延长2 年,提振市场信心;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表示未来将从供给侧、需求侧、使用侧三方面发力,加大放管服力度、鼓励换电模式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范围、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全球经济受到疫情冲击之下,中国政策应对及时有力,新基建成为提振经济的重要手段,新能源汽车则是新基建的重点项目之一。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0-2022 年全面摊薄后的EPS 分别为0.68 元、0.87 元和1.16 元,按5 月27 日收盘价31.45 元计算,2020-2022 年对应的PE 分别为43.2 倍、33.9 倍和25.4 倍。虽然受疫情影响下游需求短期下降,但在政策支持之下行业景气依然有望回升;去钴化技术还未成熟,中期三元材料还是主流,对行业实质影响还有限。公司在三元材料、高镍项目继续扩产布局,未来产能将上一个新台阶,继续给予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1)疫情冲击超预期导致下游需求下降;(2)公司项目进展不及预期。
更多精彩大盘资讯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