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公司发布2022 年半年度报告,2022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92 亿元,同比增长14%;归母净利润80.3 亿元,同比下降7%。其中Q2 单季度公司实现营收658亿元,同比增长28%,环比增长23.2%;实现归母净利润38 亿元,同比下降16%,环比下降10%。
点评:
主营产品价差收窄,Q2 业绩同比下滑
2022 年以来,原油价格上涨带动公司产品价格上涨,2022 年上半年,公司炼化产品、PTA、新材料产品销售均价分别为5787 元/吨、5429 元/吨、9328 元/吨,分别同比+39%、+43%、+10%。2022 年上半年,石脑油裂解、PX、PTA、FDY 价差分别为-118 美元/吨、1222 元/吨、385 元/吨、1799 元/吨,分别同比-209 美元/吨、-995 元/吨、-29 元/吨、-506 元/吨。原油价格持续上涨成本压力上行,叠加下游需求受疫情影响下滑,致公司主营产品价差22 年H1 同比下滑。受主营产品价差收窄影响,公司Q2 业绩同比下滑。
依托大化工平台加速布局新材料,打造“大化工+新材料”双循环格局公司持续强化建设上游以“炼化+乙烯+煤化”为产业载体的“大化工”支撑平台,集中布局四大产能集群,截至2022 年上半年,已建设2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500 万吨/年现代煤化工装置、150 万吨/年乙烯项目、1160 万吨/年5 套行业单体最大PTA 装置,实现“油煤化”深度融合。此外,公司依托大化工平台加速布局新材料,实现“大化工”平台和“新材料”业务协同发展的“双循环”格局。
(1)公司基于多年开发经验,稳步推进布局新材料产业,投资建设160 万吨/年高性能树脂及新材料项目,使用炼化项目和乙烯项目中物料以及外购资源,生产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主要包括电池级碳酸二甲酯(DMC)、苯酚、丙酮、双酚A 产能及其下游的聚碳酸酯(PC)等,项目预计将于2023 年2 季度投产;此外,精细化化工园二期BDO 项目和氨纶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项目预计2023 年下半年逐步投产。
(2)公司进入新能源赛道,积极布局锂电隔膜、电解质、PET 铜箔和太阳能光伏背板膜等新兴市场需求与业务领域。在建项目有80 万吨/年功能性聚脂薄膜、功能性塑料项目,该项目含12 条全球最先进功能性BOPET 薄膜生产线。此外公司建设16 亿平/年锂电隔膜项目,该项目包括与中科华联签署的4 条国产线和与日本芝浦签署的8 条进口线,将加速公司进军锂电池膜材料领域。
(3)公司持续巩固聚酯化纤新材料产业链领先地位,除在建150 万吨/年绿色多功能纺织新材料项目外,新建260 万吨/年高性能聚酯工程项目,总投资40 亿元,建设期18 个月。
(4)公司打造国内最大生物降解新材料生产基地,建设15 万吨/年PBS 类生物降解塑料和30 万吨/年PBAT 生物降解塑料项目。此外公司快速推进恒力化工新材料配套项目建设,项目核心产品是年产30 万吨己二酸,将进一步打通完善可降解新材料全产业链,预计新材料配套项目将于 2023 年2 季度投产。
当前时点看公司依然具备“低估值+高成长”特点。在“碳中和”背景下,公司目前正处于加速向下游高附加值领域延伸的阶段,我们认为公司作为民营大炼化龙头,自身原有业务的业绩表现有望持续亮眼,同时下游产业链的完善布局也将带来可观的业绩增量并降低业绩波动性,未来依旧具备较高成长性。从估值角度看,截至2022 年8 月15 日,公司22 年动态PE 仅9 倍,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区间,我们认为在当前时点,公司兼具“低估值+高成长性”特点,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全产业链优势显著,同时稳步推进布局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积极打造“第二成长曲线”,未来依然具备高成长性,因此我们维持公司22-24 年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 年的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66.77 亿元/181.60 亿元/207.00 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2.37 元/2.58 元/2.94 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增产能投放进度不及预期,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环保政策风险。
更多精彩大盘资讯敬请期待!